一、前言:學生會不是社團,而是「校園新創」
很多人一聽到「學生會」,腦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,不外乎是熱鬧的活動現場、印滿校徽的海報、或者是在 IG 、Threads、Facebook 上,宣傳自己簽約了多少家特約商店的帳號。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,學生會就像是一個「會辦活動的社團」。可是,如果你有真正待在這個組織裡,就會發現它的運作遠比外界想像的複雜。
學生會不只是社團。它其實更接近一間「校園新創公司」。
為什麼這麼說?
因為它的本質,是「解決問題」。
新創公司存在的價值,是發現社會上的痛點,並用創新方式提供解決方案。而學生會存在的價值,則是發現校園裡的痛點,並用組織力量去解決它。從選課系統的設計,到校園交通、福利措施、學生活動,甚至是和校園行政單位的政策溝通,學生會都在扮演「代表用戶(學生)」的角色。
換句話說,學生會的每一個提案、每一場會議、每一次抗爭,背後都帶著新創精神:用有限資源,嘗試創造更好的校園。
那麼,如果學生會是一間新創公司,我的角色又是什麼呢?
我想,我就是 COO —— 營運長。
如果說學生會長是 CEO,負責提出願景、設定方向、帶領大家往前走;那麼 COO,就是那個在背後把方向變成「可執行計畫」、確保專案順利落地的人。COO 的工作,往往不像 CEO 那麼風光,卻是讓組織真正能運作的關鍵。
在我的學生會生涯裡,我學到的不是如何「辦一場活動」,而是如何經營一個「校園新創」。這篇文章,就想從這個角度,帶你走進學生會的世界,看看我們是如何像新創一樣,用「營運」的方式打造校園。
二、學生會的「創業背景」
任何一間新創公司,都有它的「創業故事」。這個故事往往來自一個明確的痛點——有人遇到麻煩,現有的解決方案不夠好,所以一群人決定跳出來解決問題。學生會的存在,其實也是如此。
在大學校園裡,有許多同學習以為常的問題,往往就是痛點的來源:
- 選課系統難用:當大家凌晨搶課時,網頁不是當機就是閃退,最後想修的課修不到,充滿抱怨。
- 校園資訊不透明:學校公告往往散落在不同網站,學生要花很多時間搜尋,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些資訊。
- 師生溝通落差:學生的需求常常沒有被聽見,行政單位的規劃也不一定貼近學生生活。
- 學生活動資源不足:許多系學會或社團需要資源支持,卻因為預算或制度限制,難以推動。
這些問題,從學校的角度看,或許是「流程正常」、「規範使然」。但從學生的角度看,就是每天真實面對的痛點。
於是,學生會的存在就像是一間「校園新創」。
我們要做的事情,就是針對這些痛點,提出解決方案,並且推動校方接受。
1. 學生會的「創業使命」
新創公司會有一個 Mission(使命),例如:
- Uber:讓出行更便利
- Airbnb:讓住宿更自由
- Notion:讓知識管理更有效率
而學生會的使命,就是 「成為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橋樑,並改善校園環境」。
我們的工作不是單純「辦活動」,而是代表學生的需求,想辦法把這些需求翻譯成具體的政策、制度,然後去和學校談判。這和新創公司「找到需求 → 設計解決方案 → 打造產品 → 推向市場」的邏輯完全一樣。
2. 學生會的「產品」
如果說新創公司的產品是 App、服務或實體商品,那麼學生會的「產品」就是 專案與活動。
舉例來說:
- 改善選課系統 → 就像產品的「系統優化」
- 辦理校園講座或演唱會 → 就像「用戶增長活動」
- 推出學生權益手冊 → 就像「產品白皮書」
- 建立匿名意見反映平台 → 就像「客服系統」
學生會推動的每一項專案,其實都可以用「產品設計」的角度來看待:
- 需求來自哪裡?
- 使用者是誰?
- 解決方案是否實用?
- 如何推廣給全體學生知道?
- 成效要怎麼衡量?
這完全就是新創公司「產品管理」的思維。
3. 學生會的「用戶」
在新創公司裡,最重要的是用戶(Users)。
沒有用戶,產品就沒有存在價值。
在學生會裡,我們的用戶就是全體學生。
不過這裡有一個有趣的矛盾:
- 學生會代表的是「所有學生」
- 但「所有學生」又不是同質的群體
有些同學很關心權益,會積極反映問題;有些同學只想要活動精彩,覺得學生會就是要「辦得好玩」;還有一些同學,甚至不知道學生會在做什麼。
這就像新創公司要面對不同類型的用戶:有早期用戶、重度用戶,也有潛水用戶。學生會要做的事情,就是找到方法,讓更多人願意參與,並感受到價值。
4. 學生會的「投資人」
新創公司需要投資人(Investors)提供資金與資源,才能持續營運。
對學生會來說,最大的投資人就是 學校行政單位。
雖然學生會是自治組織,但經費來源大多來自學校的補助或學生會費。因此,在某種程度上,學生會需要和學校「談條件」,證明我們有能力把資源轉化為學生看得見的成果。這就像新創公司要和投資人報告一樣,需要透明的財務制度、明確的成效展示,以及持續的信任關係。
到這裡,你會發現,學生會的存在真的很像一間新創公司。它有使命、有產品、有用戶、有投資人,還有一個核心團隊要把願景化為行動。
而我,身為 COO,就是要確保這一切能夠有效率地發生。
三、學生會的「商業模式」
如果把學生會比喻成新創公司,那麼它的「商業模式」就是我們如何運作、如何創造價值,以及如何把這些價值回饋給使用者(全體學生)。
在新創公司裡,商業模式常常被畫成 Business Model Canvas,包括使命、產品、用戶、收入來源、合作夥伴等等。學生會同樣也有這樣的結構,只是換成了校園語境。
1. 使命(Mission)
使命是存在的理由,也是最根本的「為什麼」。
學生會的使命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:
「成為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橋樑,解決校園痛點,創造更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。」
這個使命決定了學生會的一切行動方向。無論是辦活動、爭取權益、推動改革,核心都是「讓學生生活更好」。這和新創公司一樣:沒有清晰的使命,團隊就會失去焦點。
2. 產品(Product)
學生會的產品,就是我們提供給學生的「解決方案」。這些產品不一定是具體的東西,而是政策、服務或活動。
- 政策類產品:例如修改校規、爭取圖書館延長開放時間、改善宿舍網路。
- 服務類產品:建立學生意見回報平台、推出學生權益手冊、設立二手書交換系統。
- 活動類產品:迎新、校慶、講座、比賽、演唱會。
就像新創公司要不斷更新產品一樣,學生會的產品也必須「迭代」。例如,某一年推出的活動模式可能不再適合新世代學生,就必須調整內容或換一種做法。
3. 用戶(Users)
我們的用戶就是全體學生。
然而,學生並不是一個「同質性」的族群,而是非常多元:
- 重度使用者:積極參與學生會活動,甚至主動提出需求。
- 一般使用者:偶爾參與活動,關心與自身相關的政策。
- 沉默使用者:不太關心學生會,對活動和政策都冷漠。
這就像新創公司必須面對不同層次的用戶。COO 的挑戰在於,如何設計產品,讓不同用戶都能感受到價值,至少不會完全脫離。
4. 投資人與合作夥伴(Investors & Partners)
學生會的主要「投資人」是學校,因為經費來自學校補助與學生會費。然而,我們也需要外部合作夥伴,例如:
- 廠商(合作贊助,例:Sponya)
- 社團(跨單位合作活動)
- 校外組織(與其他學校學生會交流)
這些合作夥伴就像新創公司的生態系,缺一不可。
5. 收入來源(Revenue Model)
雖然學生會不是營利組織,但它仍然有「收入模式」:
- 學生會費(固定收入)
- 學校補助(主要資源)
- 外部贊助(不定期收入)
如何把這些有限資源用在刀口上,就是 COO 的核心任務。因為學生會不像企業能自由拓展收入,只能「有限預算,無限創意」。
6. 成效衡量(KPIs)
新創公司會設定 KPI(關鍵績效指標),學生會也有:
- 學生滿意度(調查或回饋數據)
- 活動參與人數
- 政策推動成功率
- 預算執行效率
這些指標讓我們知道「產品」有沒有成功,也讓我們有依據向學校和學生交代成果。
四、我在學生會的角色:COO(營運長)
如果學生會是一間新創公司,那麼會長就是 CEO,負責設定方向與願景;而副會長(也就是我)就是 COO,負責把願景落實,確保組織能有效率地運作。
COO 的工作常常是「幕後工人」。雖然不會像 CEO 一樣在台上發表演講,但卻是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核心。以下我就分享幾個我在學生會擔任 COO 的實際角色。
1. 營運管理:建立制度,確保組織穩定
一間新創公司要運作,必須有清晰的流程與制度。同樣的,學生會也需要規範,否則就會陷入混亂。
我在學生會裡,負責:
- 制定會議制度,確保討論高效而不拖延
- 設計專案追蹤表,避免活動進度失控
- 規劃財務流程,讓經費使用透明
這些看似瑣碎的事,其實就是 COO 的價值。因為沒有制度,組織就會像「散沙」一樣。
2. 跨部門協作:把不同單位連結起來
學生會就像一間有多個部門的公司:
- 學術部(政策研究)
- 活動部(活動策劃)
- 公關部(行銷設計)
- 秘書處(行政支援)
身為 COO,我常常要扮演「協調者」:
- 當活動部需要公關部支援時,我要協助排優先順序
- 當學術部要推政策時,我要安排活動部幫忙宣傳
- 當各部門有衝突時,我要出面調解
這就像新創公司裡,研發、行銷、業務常常會有不同立場,而 COO 要確保大家能往同一個方向前進。
3. 資源配置:有限預算下的最大效益
學生會的經費是有限的,卻要應付許多需求。這時,如何分配資源就成了 COO 的難題。
舉例來說:
- 一場校園演唱會可能要花掉大筆經費,但能吸引大量學生參與
- 一個政策倡議專案成本低,但影響深遠
- 一些小型活動雖然規模不大,卻能照顧到不同群體
我必須和會長一起決策,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能「創造價值」的地方。這種取捨,其實和新創公司在「燒錢」與「回報」之間的平衡很相似。
4. 危機處理:第一線面對挑戰
學生會不是每天都風平浪靜。
- 有時候,學生因為校園政策不滿,會湧入大量抱怨
- 有時候,活動因為天氣或突發狀況臨時受阻
- 有時候,校方和學生會在議題上意見不合
這些時候,COO 就要第一線站出來,處理突發狀況,維持組織穩定。
我曾經處理過一次大型活動,因為臨時場地被取消,導致團隊陷入恐慌。那時候我馬上召集部門重新分工,緊急找到替代場地,最後讓活動順利舉行。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,COO 就像消防隊,要隨時準備滅火。
5. 幕後到前台:讓成果被看見
雖然 COO 的工作多半在幕後,但我也會走到前台,確保成果能夠被學生與學校看見。因為新創公司不是只有產品好就夠了,還要有「市場認同」。同樣的,學生會的努力也必須被學生看見,才能真正建立信任。
第五章 營運挑戰與解決方案
在學生會的經營過程中,就像新創公司一樣,最大的挑戰來自於 資源有限、人才流動快、組織文化尚未成形。
首先,學生會的預算就像新創的「種子輪資金」,金額雖小卻影響重大。如何在有限經費中做出最大價值,是我作為 COO 的日常思維。我們透過 專案優先級管理,將資源投入能夠最直接回饋學生的活動,例如課程講座、校園福利,而不是無法量化效益的支出。
其次,幹部的流動性高。新創團隊因為年輕,成員進出快,學生會更是如此——每年換屆,人事洗牌。這代表組織知識容易流失。我解決的方法是 制度化與文件化,建立「SOP 文件」與「專案交接表」,讓新人能快速上手,不再從零開始。
再者,溝通成本是一大考驗。學生會底下有各部會,橫向協作常常卡關。這就像新創公司跨部門協作一樣,我引進了「週會 + 任務追蹤表」,利用數位工具(Google Drive、Notion、Trello)提升透明度。當大家能看見彼此的進度與難題,摩擦自然降低。
這些挑戰的存在,不僅沒有讓學生會停滯,反而成為我們持續優化的驅動力。正因為資源有限、時間有限,我們才更懂得 用創新解決問題,用系統降低混亂。
第六章 結語與展望
回頭看這段經歷,若說學生會像一間新創公司,那麼我在其中的角色,確實就是 COO。我的工作不是單純執行,而是 讓組織的日常運轉起來,讓每一位幹部能在對的位置發揮價值。
這段經歷也讓我明白:經營學生會,不只是辦活動或爭取資源,而是 一場管理實驗。我們學習如何招募、如何培養、如何制定規則,又如何在衝突中找到共識。這些經驗,正是未來走入社會、進入職場,甚至真的投入創業時,最可貴的資產。
展望未來,我相信學生會的價值不僅僅是「代表學生」,更能成為一個 校園內的創新平台。如果新創公司能用產品改變世界,那學生會也能用制度、用專案、用文化改變校園。
而我,也將把這段 COO 的經歷,轉化為一種長遠的思維。